急性肠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伟国辞任董事长中国芯片产业紫光模式 [复制链接]

1#

日前,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公司董事长赵伟国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赵伟国先生因工作繁忙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辞职后,赵伟国先生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此消息一出立即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尽管紫光方面出面解释称紫光系的公司很多,赵伟国依然是紫光集团的董事长,但从素有中国芯片产业“国家队”之称的紫光股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及紫光股份才是紫光系的代表看,事实绝非像紫光自己和赵伟国所解释的辞职仅是工作繁忙那般简单。

其实业内熟知赵伟国和紫光,就是其在芯片产业的频繁并购(业内俗称买买买的紫光模式),为此赵伟国在芯片产业内还获得了“饿虎”的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自年到目前,紫光系共投资(包括并购)了近20家(不包括后期暂停或终止的)企业,斥资近千亿元。其中涉及芯片相关领域的并购或者投资超过13家。其中知名的包括年7月耗资17.8亿美元对展讯通信实施私有化并购;年1月,9.1亿美元收购中概股锐迪科;年5月,25亿美元并购惠普旗下公司新华三51%股权,这三次并购共耗资51.9亿美元。

此后,紫光将并购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和企业,但进展并不顺利,表现在对于有价值的芯片企业并购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例如年7月,拟以亿美元收购美光科技(美光是硕果仅存的美国DRAM芯片厂商,生产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用于存储数据的NAND闪存芯片)被否决;同年9月,紫光集团与全球第二大硬盘生产商西部数据达成协议,由旗下香港全资子公司以38亿美元买入美国上市公司西部数据15%股权,欲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但该计划最终流产,无奈之下,紫光集团和西部数据分别出资万美元和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紫光西部数据有限公司。此外,传闻中紫光欲对韩国SK海力士和中国台湾台积电的并购和入股也均被拒绝。

尽管紫光的海外有绝对价值的并购频频失利,但其激进的策略和言论却引发了业内对于其并购真正目的的质疑。例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曾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炮轰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称其为只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并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更有甚者列举出诸多事实来证明紫光的并购只是为了自己的资本运作。例如某熟悉中国的IC设计大佬在观察赵伟国的系列并购举措后称,中国国家产业*策,是希望取得国外公司的技术和经营know-how,来强化自主产业,进而完成半导体产品的进口替代,而回顾赵伟国一系列举措,与其说赵伟国是中国*府的“白手套”(华尔街日报针对紫光的背景和并购对其的称谓),他更像是搭*府优惠投资*策顺风车的“套利”者,即利用并购,尤其是并购业内有知名度企业的名义获得*府相关资金的支持来进行资本运作。

上述业内人士的质疑并非没有根据。据TheInformation与《金融时报》合作发布的中国企业融资报告显示,仅在年上半年,前20大交易就完成了亿美元融资,其中由*府支持的私募股权基金对清华紫光的投资高达亿美元,排名高居榜首(占了总融资的一半),是排名第二滴滴出行55亿美元的4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来自风投数据提供商InnoTREE,该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搜索中文网站,并通过联系投资者、企业和银行来确认信息的准确性。

不知业内看了上述作何感想?我们看到的是,“白手套”也好,“套利”者也罢,紫光给业内留下的印象对于之后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影响都是负面的。更让这种负面影响放大的是赵伟国的一系列口无遮拦的言论。例如赵伟国在接受中国台湾媒体专访时曾称,他一边“痛诉”中国台湾当局封闭IC产业入口,一边在访谈的最后留下一句:“其实台湾不是我们的投资重点,美国才是。”

正是这种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言论,导致了中美之间颇为敏感的芯片之争波澜再起。例如年1月6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了《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长期领导地位》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芯片业已经对美国相关企业和国家按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成员包括英特尔和高通等芯片制造商的现任和前任首席执行官的委员会给出的建议是:阻止中国收购美方认为影响到其国家安全的所有半导体技术和芯片企业,限制中国对美芯片的行业投资、出口和采购,同时和其他国家联手,加强限制审查中国的海外芯片出口和投资。而这些举措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企业的疯狂并购。当然我们这里并非说美国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禁忌是紫光一家所致,但作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国家队”,紫光的一言一行起到的作用是绝对不应被忽视的。

如果说上述美国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禁忌还带有一定*治色彩的话,那么从商业的角度看,赵伟国的某些言论也让对方钻了空子。例如在并购展讯,提及与联发科的竞争时,赵伟国曾有过霸气的表态:“展讯可以不赚钱,联发科能不赚钱吗?因为我的资本比它强大,我每年可以赔钱,我可以一直赔……联发科会赔掉更多钱,它慢慢就受不了了。”对此,Bernstein在报告中称,中国不走到主导市场的地步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且没有一次没破坏行业的价值和经济机制,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撰文称,如果中国芯片巨头想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须从“成本文化转向创新文化”。而赵伟国通过其言论透露出的芯片竞争策略恰恰是业内所担心的不利于芯片产业创新和价值的体现。

自海外并购折戟之后,无奈的紫光将投资和并购的重点转向了国内市场和企业且低调了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长江存储的并购,最终改为亿元对于长江存储51%股权的持有。虽然紫光希望从闪存切入芯片产业,但鉴于现在全球3DNAND技术是由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英特尔、东芝所掌握使得紫光还在研究32层堆叠3DNANDFlash存储产品时,三星、东芝、海力士已经在64层技术上发力,这种投资的影响力已经不具备战略价值。需要提醒业内注意的是,所谓三家目前在业内技术领先的闪存芯片厂商,其中有两家就是当初紫光竭力要并购的企业(海力士和美光),由此也证明了创新和技术是买不来的。而彼时的紫光也将自主创新放在了战略首位。

进入到今年,紫光基本上不再谈什么与芯片产业相关的并购策略,而是将业务重心转向了云计算,即在近日召开的Navigate领航者峰会上,紫光集团发布“紫光云战略”,宣布投资亿元,开始进*公有云市场。不过,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年美国三大提供云服务的企业——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在资本支出和资本租赁(capitallease)上共投入亿美元,较年增长了33%,高于年23%的支出增幅。其它公司的资本支出也遵循着类似的轨迹。年,加拿大皇家资本市场追踪的19家云服务商共投入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22%。可见作为云计算,尤其是公有云的后来者,紫光能否真的在竞争激烈,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的公有云市场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依然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为关键的是,没有了芯片相关产业的支撑,未来紫光的资金会来自哪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紫光对于芯片相关领域的并购力度不断减少直至战略的转变(从并购为主转向自主创新和云计算),赵伟国主导的以买买卖为特征的“紫光模式”并未给中国芯片产业的竞争力带来实质性的提升,相反,由于并购策略上的激进(包括赵伟国本人的言论)反而给中国芯片产业未来的发展平添了诸多不利的因素(例如未来海外并购将变得越发艰难,甚至被封死;在中美 博弈时成为对方的筹码),而所谓的自主创新和云计算不过是赵伟国以并购战略为主的“紫光模式”失效之后的被动选择,也许这才是赵伟国辞去紫光股份董事长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的真正原因,毕竟身为芯片产业的“国家队”,拿着国家的相关资金,关键的时候未能发挥应有的实质性和正面筹码的作用是要背负责任的。不过,从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创新的战略上看,“紫光模式”的被终结足以引发我们业内的思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