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27日,罕见病与基因检测高峰论坛暨遗传性肝病联盟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
在2.28国际罕见病日到来之际,来自遗传病/罕见病领域相关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的近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共赴盛会,一起探讨罕见病、遗传病诊疗最新进展与前沿技术手段,促进罕见病及遗传病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共享交流临床检测方法及诊断治疗经验,带来一场关于罕见病诊断治疗和基因检测的学术盛宴。
现场盛况
此次盛会大咖云集、精英汇聚、精彩纷呈,包含罕见病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研究展示和启发,最先进的诊断,治疗理念及技术交流学习,全方位展示了他们在罕见病和基因检测领域方面的真知灼见,主题鲜明,启迪思维,让人受益匪浅。
卢大儒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及报告
《遗传病:从基因检测到基因治疗》
会议的开场,由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的卢大儒教授进行开幕致辞,并以《遗传病:从基因检测到基因治疗》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于遗传病诊疗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深刻理解。当前基因检测技术种类繁多、方法日新月异,它们都是以核酸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当检测技术的源头蓄势待发后,这条科技洪流一路奔涌向前,发展出了PCR、基因芯片、NGS等划时代的里程碑。
如今基因检测已然贯穿了整个生命周期,从以优生优育为导向的携带者筛查和NIPT产前检测,到从婴儿期至耄耋之年起病的各类大小疑难杂症。其间又涌现出各种技术组合,其中结合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基因治疗手段已经渐渐展露了它非凡的潜力。
最后卢教授对目前正在崛起的小核酸药物寄予厚望,正如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基因检测和治疗领域当下正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赵培泉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来自上海医院的眼科专家赵培泉教授,在大会上分享了自己有关“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FEVR)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赵教授的团队已经发表了有关FEVR的致病机制的6篇基础研究和10篇临床研究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新的致病位点。基于以往对FEVR深厚的了解,老师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难以归纳和解释的现象:首先是一些双眼症状不对称的病例,然后还有单眼FEVR患者的出现,还有亲子基因的突变位点一致但症状的严重程度却天差地别的情况等。
在演讲的最后,赵老师也表达出自己与这种眼科遗传病死磕不休的决心,为在场所有的专家同仁增添了一份信心。
沈亦平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多基因风险因素检测的临床功效性》
哈佛医院的沈亦平教授以《多基因风险因素检测的临床功效性》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了多基因风险指数(PRS)的评估框架及临床应用。评估基因检测,要考虑分析有效性、临床有效性、临床适用性(“可行动性”)及社会效用。
报告中指出基因风险评分(PRS)是对个体表型倾向的单值估计,计算其全基因组基因型的总和,根据GWAS汇总统计数据中相应的基因型效应大小进行加权,多基因贡献率的比较大,纳入PRS可以显著提高预测能力(识别出更多的将会发病的个体,同时减少被错误地标记为高风险的个体的数量),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白癜风、乳腺癌、心力衰竭,应注意多基因的风险问题。
因此,PRS可以为常见病的筛查及预后/咨询/干预提供有效帮助,其推广性取决于许多因素,不同的疾病PRS的效用不同,整合家族史,临床,生活方式及单基因/多基因风险指数提高预测效用。
宋怀东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NF-kB途径基因突变与甲状腺发育和甲减》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的宋怀东教授以《NF-kB途径基因突变与甲状腺发育和甲减》为报告主题,收集了中国先天性甲减患者例,利用二代测序发现,在中国甲减的患者中,有50%左右的致病机制是明确的,可进行遗传诊断及产前诊断。
但是,甲状腺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甲减致病基因不明,不能解释发病,于是提出是否有新的细胞信号途径基因突变导致甲状腺发育异常。会上指出NF-kB途径关键基因突变,是中国病因不明的先天甲减的常见病因。
徐书华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我国人群遗传背景解析及基因精准分型》
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徐书华教授分享了《我国人群遗传背景解析及基因精准分型》。在报告中解析了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的总体布局,发现了我国人群遗传结构的基本形态、汉族不同地域人群特异性的基因拷贝数变异、疾病易感关键变异在人群间存在显著差异。
会中强调了精准医学,考虑个人的遗传背景,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来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以精准分型、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新医学模式,在对疾病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对具有相同病因、共同发病机制的患者亚群实现精细的分类,以便进行精准的诊断、评估、预测、治疗和预防,辅助患者恢复健康,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
孔祥东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产前诊断》
来自医院的孔祥东教授,在线上给大家分享了《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产前诊断》。他详细介绍了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症状,FSHD的分子机制以及致病原理,并分开讲述了FSHD1与FSHD2的遗传模式。
孔教授提及FSHD在产前得到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产前诊断的策略主要有三种:孕期胎儿诊断、无创性胎儿诊断、第三代试管婴儿。孔教授及其团队于年春节成功完成国内首例FSHD产前诊断,并于年发表了Bionano应用于FSHD的产前诊断的文章,在年发表基于多重PCR的FSHD无创产前诊断相关文章。这些都展现了郑大一附院在FSHD家系产前诊断进展与成果。
卫海燕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11β-羟化酶缺乏症诊断中的若干问题》
医院的卫海燕教授也在线上为我们介绍了《11β-羟化酶缺乏症诊断中的若干问题》,她从疾病概述、诊断难点和基因诊断3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相关的诊断。在疾病概述方面,介绍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临床类型、11β-OHD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在基因诊断中,卫教授主要介绍了因为有同源基因,容易发生基因融合的特点。通过一个案例介绍了一位患者的基因诊断过程,从MLPA和二代测序发现一个变异,XL-PCR检测发现与存在融合基因,帮助患儿最终获得确诊。卫教授总结了雄激素增多的诊断流程,给出相应的诊断建议。
李海波主任发表演讲报告
《全面三胎下的一级预防新策略——综合性携带者筛查》
来医院的李海波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全面三胎下的一级预防新策略——综合性携带者筛查》,在当前提出的三胎政策背景下,全面介绍了综合性携带者筛查技术。
李海波主任全面介绍了携带者筛查的历史与理念提升;可以开展携带者筛查的人群,什么时候可以开展携带者筛查;哪些地方可以开展携带者筛查,以及如何开展携带者筛查等。
最后,李主任也提及了携带者筛查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家对于携带者筛查的大力支持。当前民众对于携带者筛查具有很大的需要,但是当前科普程度不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去提升携带者筛查的覆盖面。
韩连书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
下午后半段议程首先由上海医院的韩连书教授介绍了目前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的工作进展。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遗传代谢病专家,韩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这一领域(代谢)遗传病的整体情况,并且选取了该类疾病作为报告的主体内容。整体而言,对遗传代谢病的筛查主要包括代谢物检测、酶活检测和基因检测三大类,其中前两者又合成为生化检测;
在阐明了基因检测对于遗传代谢病筛查的重要性之后,韩教授又分析了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当下只有一部分疾病拥有较为成熟的检测方案,与此同时不建议对新生儿进行WES/CES的全面筛查,因此这条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仍需弘毅之士担负披荆斩棘的重任。
陈超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新生儿多中心研究的经验》
医院的陈超教授前来分享新生儿多中心研究的经验。他首先向大家说明了多中心研究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建有自己国内的多中心数据库:美国的Vermont、NIHCD、加拿大CNN、欧洲的ENN等等,这些新生儿数据库保存了大量本国的相关资料,并且在庞大的基数上与日俱增。
可喜的是,中国自己的多中心网站——中国新生儿协作网于年5月18日建成了。接下来,陈老师心怀骄傲地与我们分享起这个网络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陈老师还分享了多中心研究在早产儿疾病的发生、超早产儿的抢救方法和数量等等课题中的作用。
杨敬敏博士发表演讲报告
《NIPT-M无创产前单基因检测介绍》
26日会议的压轴嘉宾是韦翰斯生物的CTO——杨敬敏博士,杨博士为在场的所有听众奉上了一场充满激情的技术介绍。韦翰斯独有的新兴技术——蕴可安无创产前单基因检测,不同于传统的NIPT技术,本技术可以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母体外周血中的游离DNA片段进行测序,以此解读胎儿是否遗传了父母的单基因突变。
在杨敬敏博士分享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NIPT-M检测的准确性>99%,远高于常规的产前检查,在咱们的测试样本中的结果与羊水验证结果的一致率为%。除此之外,杨博士还特别提到,将NIPT-M和PGT结合可以在孕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检测以及验证,如此一来能够大大提升胎儿单基因遗传病检测的效力和信度,完成每个家庭拥有健康宝宝的梦想。
本次大会26日主持嘉宾
依次为常青教授、谢静远教授、刘灵主任、林晓曦教授
罗飞宏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内分泌罕见病:现状与挑战》
来自医院的罗飞宏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内分泌罕见病的分类,同时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解析了遗传代谢病与内分泌紊乱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能量代谢障碍、涉及复杂分子合成或降解的细胞器、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甲状腺功能异常、性腺机能减退、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肾上腺功能衰竭、垂体机能减退与生长等导致的内分泌障碍。
最后为我们分享了一个诊断案例,总结出内分泌罕见病种类繁多,诊断困难,科学的病因分析有助于选择精准的治疗方法,将大大改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
张惠文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溶酶体贮积病的诊治进展》
上海医院的张惠文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溶酶体贮积病的诊治进展》,溶酶体贮积症是一组遗传性代谢病,是罕见病中较常见的病种。
溶酶体贮积症是慢性、进行性疾病,患者会有矮小、骨骼畸形、进行性肝/脾肿大、神经系统进行性倒退、粗糙面容,皮肤大片段蒙古斑等主要临床表现。由于临床表型相对比较复杂,建议在行酶活性检测、基因检测的同时,加强血浆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使用,采用多种诊断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患者得到明确的诊断。
张教授也就肝脾增大患者在该室的诊断流程及院内的3万例的LSDs新筛的结果进行了分享,以及开展溶酶体贮积病的新生儿筛查的必要性,也指出在患者的不可逆疾病发展之前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最佳临床结果至关重要,最后分享了溶酶体贮积病治疗进展。
张锋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一因多效:基因相关多器官发育异常的遗传致病机制》
复医院张锋教授此次分享的切入点是一种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症状,他在分析了一部分患者的基因分析结果后找到了线索:近10%的病例有染色体16p11.2区域的拷贝数变异异常,是他调查结果中最重要的脊柱侧凸致病位点。
不仅如此,该区域的异常另与孤独症和儿童期肥胖的症状有关,张教授根据自己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新假说:该染色体区域的不同异常位置对应着不同的症状。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脊柱侧凸和基因异常的关系并不能像以往用“显性和隐性”来做概括,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由轻微到严重的疾病谱系。
通过不断的整理和提炼,张教授提出了最符合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因致脊柱侧凸的剂量机理模型”,将脊柱侧凸患者的表型合理解释为一对等位基因上严重变异和温和变异的组合。
王建设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新致病基因鉴定》
医院的王建设教授是遗传性肝病专家,对婴儿胆汁淤积症有深厚的理解和多年的研究经验。
婴儿胆汁淤积症也称婴儿肝病综合征,目前仍有三分之一的低GGT胆汁淤积症病因未明,高GGT胆汁淤积症的病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不明。
王建设教授的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推进有关该病遗传突变位点的研究,拓展了基因变异谱,首次报道了基因串联重复变异;随后又首次发现了基因的平衡易位,拓展了基因变异谱;紧随其后,王教授又陆续报道了有关等基因中与肝病相关的遗传变异新发现,在儿童肝病的研究领域不断带头开辟着新的视野。
王剑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儿童罕见病精准诊断与治疗探索》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的王剑教授此次带来了关于儿童罕见病精准诊断与治疗探索的先进经验分享,向大家展示了“SCMC实践”的概念。
王教授介绍的SCMC实践包括了建立多学科合作诊治体系、建立适合国情的罕见病诊断规范化流程、逐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AI)的罕见疑难病辅助诊断系统用于临床表型与基因组数据解读、并建立“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在这一系列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来自各个单位众多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目前集众人之力,已经在罕见病的移植治疗、外科治疗、酶替代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正如王教授在最后所说的“相信由大家团队协作、一起努力可以让罕见病的孩子充满希望!”
李西华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先天性肌病的诊断》
医院的李西华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先天性肌病诊疗进展》,李主任首先从先天性肌病的定义、经典型先天性肌病的分类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患儿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介绍了什么是先天性肌病。
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如何去诊断,以及相关的检测技术,先天性肌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当前同一个基因会导致多种临床症状,需要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确定,当前研究也在进行基因治疗的探索,最后李教授介绍了基因与疾病间的联系。
王艺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检测与精准干预》
医院的王艺教授带来《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检测与精准干预》主题报告,她围绕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神经肌肉疾病三个方面展开。
在与癫痫密切相关的细胞功能和缺陷:目前有0多个基因与癫痫有关,是21世纪的大热门。当前对于癫痫致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的研究逐步增加,基因诊断是影响癫痫术前决策过程。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中,王艺教授提及通过全外现在组测序探究孤独症相关的神经发育和功能的变化,寻找相关的遗传学病因。在癫痫共患孤独症遗传学研究中,拷贝数变异也占据较大比例。
在脊髓性肌萎缩中,王艺教授提及到相关的基因发现、分子遗传学以及治疗用药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几种疾病并展示了目前院内开展的临床试验。
孙路明教授发表演讲报告
《罕见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相关的临床问题》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孙路明教授通过6个患者常见的误区出发,详细的解答了每个误区,并给出了有效的建议与措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将罕见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呈现出来,并给予针对性的讲解。
孙教授提及到,罕见病整体发生率高于目前常规临床筛查疾病的发生率,防治现状严峻。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公布的罕见录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考。
当前卫生经济成本投入过高,能否从源头进行解决,通过罕见病的一级二级防控体系进行有效的防控。在一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筛选高危人群,同样家系调查也很重要,要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