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统计,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建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
●电力部门
中国的能源禀赋通常以煤多、油少、气少为特点。目前,电力供应结构仍以燃煤发电为主,导致电力行业碳排放量高。预计在碳中和目标下,到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将占总发电量的90%以上,燃煤发电比例将降至5%以下。可以看出,电力行业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建筑领域
最大的碳排放源是建筑用电和用热产生的间接碳排放,目前约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17%。因此,建筑节能减排是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首要任务。建筑领域的另一个主要碳排放源是施工作业期间的直接碳排放,包括烹饪、生活热水、燃煤供暖和其他活动造成的碳排放。
●工业生产领域
工业领域近一半的碳排放来自水泥、钢铁、合成氨、化工等行业的生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原材料生产过程,如石灰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和合成氨过程中使用的天然气;第二,工业生产中高温加热产生的燃料燃烧,如高炉炼铁使用的燃料;第三,它来自用于生产中间产品和低温加热的化石燃料。
●交通领域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量持续上升。其中,公路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82%,是实现交通领域碳高峰和碳中和的重点。与公路运输相比,航空、船舶和铁路运输产生的碳排放更少,但实现减排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
●农业领域
农业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食品系统,包括生产过程和后农业系统,包括加工和分配。据估计,整个食品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6%。减少农业碳排放可能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大挑战之一。
碳峰值和碳中和五个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前景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目标的关键碳达峰和碳中和同时发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技术体系,需要全方位的科技支撑。目前,相关关键领域的许多技术还不成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快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这也为创新和风险投资提供了重要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的五个关键区域
●电力结构的清洁转型是碳中和的基础。电气化是碳中和的核心,电力的绿色转型是碳中和的基础。作为中国最大的碳排放源,为了实现碳高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必须加快电力结构的清洁转型,发展水电、光伏发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风力发电,这将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增长动力。预计到年,全球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上升到24%。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全产业链创新和成本降低是未来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然而,目前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在供需平衡和电力系统协调方面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要围绕以下技术,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科技支撑。具体技术包括海上风能、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能源综合利用、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综合利用、绿色氢、高效能、可再生能源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综合能源系统等。
●建筑脱碳的关键是促进建筑零能耗,在建筑业实现碳中和的举措中,首要任务是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但目前,相关建筑的技术经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库存仍难以更换。通过技术进步改善转型经济是建筑业存量置换的关键。此外,推广零碳建筑还需要协调多种能源,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总的来说,建筑脱碳领域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