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68年党中央准备九大,李讷成为党代表 [复制链接]

1#

前言

年11月,党中央准备召开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民主推选中,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被有关方面推选列入了“九大”代表名单之中,并且毛远新也在其中,毛主席得知后,亲笔批示:

李讷、毛远新二人不宜为代表。

毛主席接着说道:“警卫团的战士们日夜站岗放哨,很辛苦!是不是可以从警卫部队补选一名为代表?”

后来,经过民主推选,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干部耿文喜成为了“九大”的代表,身为毛主席女儿的李讷,却意外落选。

毛主席和李讷

耿文喜代替李讷,成为“九大”代表

耿文喜是毛主席身边的一名警卫员,年夏天,他在杭州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那天,正在执勤的耿文喜,看见毛主席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毛主席见耿文喜是个新面孔,便走到耿文喜跟前停了下来。

第一次见毛主席,耿文喜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毛主席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耿文喜抬头挺胸,注视着毛主席,认真又响亮地回答说:“姓耿,叫耿文喜。”

“是耳朵旁一个火字吗?”毛主席接着问道。

耿文喜连忙说:“是,也就是忠心耿耿的耿。”

耿文喜

毛主席一听就笑了起来,说:“这么说你有三只耳朵啦?”

耿文喜不解,自己哪有三只耳?于是疑惑地问道:“我有两只呀。”

毛主席笑着说:“你头上长着两只耳朵,姓名上还有一只耳朵,是不是有三只耳朵?”

耿文喜听完后,也不由得笑出了声,原本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接着,毛主席又问了耿文喜家里的一些情况,两个人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在毛主席的建议下,两个人还拍了照片。

能和毛主席拍照,耿文喜更是喜不自禁,下哨后回到班上,开心地对着大家说:“闻喜闻喜(谐音‘文喜文喜’),昨夜灯花报,今闻喜鹊噪。”

毛主席与人民群众一起

周围的战友们一听,便纷纷向耿文喜询问:“文喜,有什么喜事?”

“嗨,活这么多年,突然明白自己多了一只耳朵,并且呢,还有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哈哈,喜事多着呢!”耿文喜说罢,便详细地讲起了下午和毛主席聊天、照相的诸多“喜事”,让其他战友们羡慕不已。

“不要垂涎,只要好好工作,你们以后也有机会!”耿文喜“教导”其他战友。不过,他虽然教导别人,但自己也不甘落后,工作中处处争先,站岗放哨、看书学习,凡事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于是渐渐成了一中队的“优秀标兵”,多次被评为“先进”。

工作中的毛主席

中共九大召开前夕,耿文喜正在北京新华印刷厂执行任务,年3月的一天,中央警卫团政治部主任李居田突然找到耿文喜,对他说:“经过团党委研究决定,由你作为中央警卫局的代表,参加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听到这个消息,耿文喜感到十分突然,先是一愣,接着连忙说道:“李主任,我不行,我哪能当代表,不够条件。”

李居田听完后,非常严肃地说道:“这是党委会的决定,既是你作为一个警卫战士的光荣,也是全团的光荣,任务很重。在参加会议前,你要继续做好这里的工作。”就这样,耿文喜取代了李讷,成为了党的“九大”代表。

毛主席和李讷

此时的李讷,已经29岁,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到了解放军报社工作。工作中的她,严格要求着自己,非常上进。

而她这次被民主推荐、评选而当上了党的代表,完全不是靠走后门上来的,但是却在爸爸毛主席那里,被否决了,对此,年轻的李讷,心里还是有些想不通。

“九大”结束之后,耿文喜回到了中央警卫团。作为大会代表,他向战士们传达会议精神。这时,耿文喜身边的战友才告诉他:

“在会议召开前,团领导把中直机关的代表名单送给主席审阅,主席就把李讷的名字勾掉了。团领导说,这时已经选举过的名单,勾掉了就少一个名额,主席就建议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中选一个补上。后来,经团党委会研究决定,由你作为警卫战士的代表参加‘九大’,你知道吗,整个中直机关专门为你重新投了一次票。”

耿文喜听完后,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自己是这样被选上的。而毛主席圈掉自己女儿一事给耿文喜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毛主席和李讷

时隔几十年,当耿文喜再次回想起毛主席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关心时,感叹不已:“有人恨不得把自己的高位当做私产留给子女,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而主席呢,对子女有私爱,却无私心,爱子女之中却是有原则和党性的。”

常言道:“父母最疼是小儿”,李讷作为毛主席最小的女儿,自然对这个小女儿是宠爱有加。在延安的时候,保育院、儿童院在当时是非常出名的,毛主席为了让李讷能陪在自己身边,毛主席并没有把她送进去。

回忆起小时候在延安的日子,李讷说:

“当时在延安的时候,我还不到入学年龄。再说,我父亲身边也需要有一个孩子。我的哥哥姐姐都在苏联,他身边一个孩子都没有,也需要这个一个孩子在身边,活跃家庭气氛。所以我没有进过保育院,托儿所都没有进过。”

毛主席是一个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的人,而小时候的李讷,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爸爸休息。而毛主席一见李讷,往往便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和李讷玩一会儿或者出门一起散步。

毛主席和李讷

在李讷的记忆中,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后来回想起和爸爸散步的时光,李讷说:“那时候是我最享受的时候,有时候爸爸会教我念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边玩,一边教我读诗,我在十岁以前没有上过学,都是在家里父母和工作人员教的。”

而对于爸爸的教育,李讷说:“爸爸的教育方式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很平易,也很民主,你可以随便讲,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但是真正的大方针必须听他的。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是顶撞。”

毛主席和李银桥

在教育方面,毛主席虽然很民主,但毛主席也很严格,这一点,在毛主席身边待了很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深有体会,他曾说:“毛主席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6位亲人的生命。他对子女真疼爱,要求也真严厉。”

从小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李讷深有体会,她在享受着爸爸宠爱的同时,也经常感受着爸爸对他的严厉。

毛主席在饭桌前对李讷的教育

年1月,当时,毛主席和李讷住在延安。有一天,毛主席住的窑洞窗户坏了,管理科立刻派了一位近八十岁的老木工前来修理,窗户修理好后,正好是午饭时间,毛主席便将老木工留下来一起吃午饭。

像往常一样,李讷也跟着爸爸毛主席一起吃饭,那时,李讷只有五岁半。或许是因为能够和老百姓一起吃饭,那天,毛主席格外开心。

毛主席

期间,毛主席一直和老木工交谈,毛主席亲切地和老木工聊着家常,刚上饭桌时木工有点拘束,但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很快让木工放松了下来。

两个人谈着谈着,老木工提起了自己小时候挨打的事情,他说:“小时候经常挨父亲的打,有时候打过之后还不知道为什么挨打。”接着,木工还谈起了同村的几个孩子,也经常挨父亲的打,有一个孩子被父亲打坏了一只眼睛,小孩的父亲很后悔,从此一病不起。

这些事情引起了李讷的注意,她听得入了神,一脸同情的样子,连夹菜都忘记了,等到木工谈完之后,过了一会儿,李讷脸上忽然出现了一丝笑容,一边夹菜一边说:“我爸爸好,我爸爸一下也没有打过我。”

毛主席和李讷

大家看着李讷一脸天真的样子,都笑了起来,只有毛主席脸上非常严肃,他用筷子指着自己碗里的饭,对李讷说:“如果你爸爸没有这个,也会打你的。”

原本欢乐的气氛一下子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而李讷听完之后,眼圈立刻红了起来。长大以后,李讷才明白,爸爸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他同情劳动人民。

年冬天,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时,遇上了吃粮最困难的时期,吃的基本上是晋绥老根据地支援陕北的黑豆。

有一次吃饭时,李讷见大家的嘴都是黑色的,李讷就开始笑,还对毛主席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们的嘴都是黑色的。”

年,毛主席和李讷等人在中南海滑冰场

毛主席便对李讷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饭打胜仗的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从那以后,食堂就多了一个七岁的小姑娘的身影,每天自己端着碗筷打饭,跟着叔叔阿姨们吃黑豆饭。

不仅小时候在食堂吃饭,上学后李讷也是在学校食堂吃饭,没有因为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就和父亲一起享受共产党主席的“小灶”。

在李讷考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同所有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一个宿舍住6人或者8人,睡上下铺,吃一样清淡的伙食。

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前教李讷识字

平时,总是穿着一件一身旧蓝布衣服,和大家一样上课,一样下乡参加劳动关系,一样走路、骑自行车、挤公共汽车,谁能想到这是毛主席的女儿平日的生活。

李银桥曾说:“虽然李讷和哥哥姐姐相比,吃苦不算多,但是与一般人家的孩子相比,吃苦也并不少,从我到毛主席身边后,从年开始,才7岁的李讷,便跟着部队一起行军,一起风餐露宿,一起经受着飞机的轰炸,李讷的童年,充满了子弹的啸叫,充满了硝烟的辛辣。”

李讷:感谢爸爸对我的严格教育

经历了人生沧桑之后,回忆起父亲当年种种的不近人情,李讷心里有感慨,更有感激,她说:“我觉得父亲给子女留下的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宝贵的,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年,他那样严格要求我,完全是为我好。假如不是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那是真正的父爱。”

李讷和丈夫王景清

天资聪颖的李讷,学习刻苦,有理想,有抱负,从小在父亲毛主席的教育下,李讷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也有严格的要求。

但因为李讷自小体弱,经常生病,在读书期间,经常会因为生病而住院,少则几天,多则数月,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

工作以后,情况依旧如此,为此,李讷心里非常苦恼,有时还惆怅百结,郁郁寡欢。

毛主席了解女儿的体质和心境,一直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李讷,当他得知李讷生病而又不在一起的时候,便会给李讷写信,对她进行安慰和开导。

而毛主席写信也不是简单地写一写,在写信前,毛主席都会寻找几首古诗抄给李讷,或者和李讷谈一谈外面的气候景色,例如下雪了,以解病中女儿的愁闷,但信中最多的还是,如何依靠意志力来战胜疾病。

毛主席手书王昌龄的诗歌《从军行》,毛主席曾用这首诗歌教育李讷

他希望李讷能够乐观豁达,坚决克服悲观,积极配合治疗,不怕吃苦,有时小病挺一挺,挺过去了,免疫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年初,李讷得了急性盲肠炎,疼痛难忍,需要住院动手术,因为小时候打针针头不慎断在肉里边,一直没有取出,也要动手术,经过医生研究,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

这是,刚好江青也不在身边,所以李讷住院的事情都落在了毛主席身上。之后,毛主医院和医生,亲力亲为,而李讷因为术后伤口感染,引发高烧。

毛主席

那几天,毛主席除了工作之外,还要关心李讷的手术情况,精神非常疲倦。一天,通宵未寝的毛主席,第二天中午在睡觉前,不放心女儿的他,还坚持给李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写道:

一个人害病严重时,往往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也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好意志。

此外,毛主席还在信中抄录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希望李讷能够从诗中体会意志的力量。

他还经常教育李讷,要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一次吃饭时,毛主席对李讷讲述了古人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

毛主席和李讷在中南海散步

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陕西扶风有个文学家梁鸿,因写了讽刺封建统治者的诗而遭到了迫害,不得不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靠打工度日,因此家里也非常穷。邻居对他说:“我这里有火,你用它来做饭吧。”

他却回答:“童子鸿,不因人热也。”

梁鸿少孤家贫,经常独坐,不与人同食。别人先做饭,做完后招呼他说:“灶和锅还是热的,快煮饭吧!”

可他却说:“我不用别人的热锅。”然后熄灭灶火,自己重新燃薪做饭。

故事讲完之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李讷说:“你们要从小立大志,不靠天,不靠地,更不要靠爸爸,要靠自己解决问题。不仰仗他人,不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性格,靠自己独立创业。”

年1月29日,毛泽东与李讷在杭州五云山

正如毛主席所期望的那样,在他去世之后,李讷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在最困难的那些年月,李讷独自带着幼小的儿子生活。

特别是李讷没有工作的那段时间,母子俩的生活一度很困难,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吃,因为营养不够,孩子长得也非常瘦小,睡觉的时候,一人一条被子,半铺半盖。

最缺钱的时候,李讷把自己心爱的书卖给了旧书店,后来,李讷和毛主席延安时期的警卫员王景清结婚之后,生活也过得非常简朴。

冬天,他们顶着寒风,在街头上和市民们一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木板三轮车拉回家,平日里,取暖做饭用的煤块也是自己买了运回家。

李讷

尽管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27年之久,但最终没有给儿女们留下一分钱遗产。

年,44岁的李讷来到了韶山,经历了太多的大红大紫,太多的世态炎凉,李讷第一次踏上了这片令人神往的故土,直到她在毛主席父母的坟墓前哭倒在地时,人们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后来,李讷去韶山的次数多了,韶山的人都了解她的谦虚、朴实、本色,浑身上下没有一丝虚伪和做作,生活非常简朴。

在纪念园开园庆典的那一次,就连韶山人都穿上了新装,韶山人民和李讷熟了,看着她还穿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衣服,就说:“李讷,穿衣服你也要跟上时代噢。”

李讷爽朗地一笑,说道:“我的衣服只要没破,破了补补也可穿。爸爸给我们留下传家宝就是艰苦奋斗。他的衣服那么多补丁,我穿衣服还应该讲究吗?”就这样,李讷年年到韶山,心情一年比一年开心,可衣服却一年比一年“落伍”。

丝毫没有架子的李讷,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他就是毛主席的女儿。

毛主席深爱着自己的小女儿,他宠爱但不溺爱,这也是人世间少有的父母对子女极特殊的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