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芯片狂人赵伟国被查,中国最牛校企为何 [复制链接]

1#

最近芯片掀起了反腐风暴,涉及规模几千亿的大基金,管事儿的已经被带走调查。好几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高管都被带去喝茶了。基本都是非富即贵,有涉及中国最大芯片投资机构的,也有身兼十几家半导体企业的董事长。

芯片这样的高科技,怎么比房地产还乱啊?

其实,没有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是没有泡沫的,跟你讲个企业故事你就知道了。

这回被调查的企业里,有一家叫清华紫光,它曾被视为国产芯片之光,资产规模曾经高达亿。

紫光衰败,就是一部“芯酸往事”的缩影。

紫光诞生的背景,和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我们总说什么芯片行业被卡脖子,但事实上,中国半导体起步一点不晚!早在年,北大、复旦、厦大等5所学校就成立了个半导体培训班。当时我们半导体的产学研,并不比美日韩落后太多。

但后来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半导体研究停滞了,那时候的中国台湾、日韩却疯狂赶超,当联发科、台积电、三星、索尼等巨头崛起后,我们才猛

发现错过了一个时代。

直到90年代末,半导体再次被重视,自主研发提上议程,我们熟知的中芯国际、华为海思,就是在这以后相继成立的。

企业界动起来了,科研院所、高校更不会闲着,它们手上有技术,但不能及时产业化产生效益,心里急啊。于是开校办企业就成了潮流,比如北大搞了北大方正,联想就是脱胎于中科院。清华自然不例外,年成立了紫光集团。

那年头,清华紫光和四通、联想、北大方正并称“中关村四大家族”,妥妥的明星企业。在前十几年的时间里,紫光一直是个老实的技术宅,一直在IT细分领域默默耕耘,像什么扫描仪、输入法、U盘等等,很多中年人或许还有印象。

不过啊,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利益纠纷和管理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年紫光陷入经营困难,决心混改。就在这个时候,清华校友赵伟国看到了机会。他趁机带着北京坤建入主紫光,持有了紫光集团49%股份。

这个赵伟国可是个猛人,本硕都在清华无线电系,而且还参与办了另一家清华系公司——同方电子。这是清华大学第一家以半导体为主业的公司,也是他第一次和半导体产业有了交集。待了7年,做到了总经理位置,赵伟国偏不甘心,嫌挣钱慢,就离职和别人合伙成立了北京健坤,进军投资业。

有些人做半导体是为国奉献,有些人却经不住挣快钱的诱惑。前者有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穿着发旧的灰色毛衣、用着三张夹板拼凑的办公桌,心里装着万亿的芯片生意。而后者就有赵伟国,哪个行业有快钱他就去哪里。

赵伟国去哪了呢?他跑到家乡新疆,投资地产,带去万,回来时赚了45亿。那是年左右,国内半导体已经有了些起色,而此时的老赵居然在买买买?如果他能克制一点,我们或许会多一家优秀的芯片公司,而不是看着今天的局面扼腕叹息。

抢钱一样的地产总会到头。老赵心里也很明白。作为清华电子系的毕业生,他又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机会。

年,全球半导体走出阴霾,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亿美元。再到年,发展自主芯片得到国家史无前例的支持,成立了开头我们提到的大基金,全名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分一期、二期,每期资金高达上千亿。

久旱逢甘霖,半导体产业看到了久违的希望,可是,这也成了一部分人的“唐僧肉”。

其中就有赵伟国。他深知集成电路产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对他自己和紫光而言,集成电路将是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紫光集团作为大基金发起人,也是主要的受益人,其中一期就拿到亿。

可做集成电路,门槛太高、更新迭代快,当时紫光缺乏技术积累,光靠自己孵化,猴年马月才能赶超同行啊。那怎样快速提升实力呢?老赵想到的是,疯狂买买买,搞并购!

年,紫光掏出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当时它是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供应商。曾经凭借首颗2.5G基带单芯片一战成名,几乎和联发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年,紫光趁热打铁又以9.07亿美元收购锐迪科。这锐迪科在国内手机芯片领域仅次于展讯。

赵伟国把展讯、锐迪纳入麾下后,进行整合,摇身一变成了紫光展锐。展锐在赵伟国眼里,就是掀翻联发科的底牌,他甚至直接放话:“展锐5年超越联发科!”

这是何等的霸气,但现实真的从他设想的方向走了吗?并没有!并购优秀芯片企业后,他没有沉下心带领团队搞研发,反而在资本运作上越走越远。

年5月,他斥资25亿美元,拿下新华三51%股权。买嗨了的老赵,跑到了美国,对全球第二大内存颗粒制造商镁光说,“我出资亿美元,卖不卖?”但最后因外部干涉被叫停。

老赵还企图吞下芯片巨无霸企业联发科、台积电,时任董事长张忠谋客气说,“怕是你买不起”,而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回呛赵伟国,“你就是一个炒股的!”

不过被拒绝也没啥,年,人继续入主武汉新芯,联合其他公司成立长江存储,在武汉、成都和南京设立三大半导体制造基地,总投资亿美元。

从年到年,紫光收购了20多家不同类型的芯片公司,打造成了一座芯片航母,总资产多亿,看起来很风光是吧?但其中接近70%是负债,很多项目陷入停摆。

让人不解的是,紫光不仅在芯片领域大跃进,还投资地产、新能源汽车、小罐茶等等领域,多元化发展,不断举债,使得这艘巨轮负担越来越重,最终驶向沉沦。

年7月,紫光集团债券违约,进入破产重组。经过一年喧嚣,紫光原股东清华控股和北京健坤退出,北京智广芯控掌控%股权。换句话说,就像隔壁的北大和方正分手,清华也跟紫光没半毛钱关系了,而赵伟国也彻底地从紫光出局。

紫光近30年的沉浮,从自带光环,到陷入危机,再到赵伟国将它改造,朝着芯片大国梦奋进,但金钱只能堆出规模,买不来核心技术。

中国芯要崛起,唯有艰难自主研发一条路。期待重生的紫光,能够刮骨疗伤,坚持创新,努力把芯片技术迈上新台阶,为国争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