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蒋君芳成都观察王柳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成都三环内,安置一个日处理能力吨的垃圾压缩转运中心?成都市武侯区的答案是:将公园形态与公服设施有机融合,地上建公园、地下建垃圾压缩转运中心。
12月7日,四川在线记者来到成都市三环路附近的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的一处坡地公园。一座新建成的吨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就位于这里。
“目前正在办理投用前的手续,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正式投入使用。”项目建设单位成都武侯资本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陈华介绍。
坡地公园下方即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受访者供图)
垃圾转入“地下”后,臭味是如何消失的?
新建的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并不难找,它与“服役”20年的南桥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几乎是挨着的,但这个转运中心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高峰时期,卸料排队非常严重。
要在成都市三环内找到可以安置一个日处理能力吨的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位置,并不容易。除了土地资源紧张外,还要考虑周边居民的接受程度。
“垃圾转运、压缩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臭味。”陈华说,将目光转入“地下”时,问题迎刃而解,“从垃圾进站,到倾倒垃圾,再到垃圾变为‘压缩饼干’被运走,所有流程都在地下完成。”
垃圾“入地”后,是如何避免臭味产生的呢?为了解开答案,陈华将记者带入了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内部,“这里看起来有点像停车场,有负一层和负二层,整个基坑有15米深,相当于5层的深度。”
负一层的位置,是垃圾车的卸料区。生活垃圾从这里被倾倒入负二本层的压缩区,经过多次水平压缩后,去掉水分变成“压缩饼干”,再被转运至垃圾填埋场或发电厂。
“这里8个料斗,每个料斗有70立方米,可以很好地解决卸料排队的问题。料斗顶上那几个喷雾装置是用来降尘的,防止倾倒垃圾时产生扬尘。”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设备供应商相关负责人王刚介绍说,8个料斗外,还单独设置了一个区域,是为了专门处理大件垃圾。
记者注意到,每个料斗上方的位置都设置了一扇窗户。“转运中心安装了负压抽风系统,垃圾产生的臭气,通过负压从这个窗户被抽走,再经过酸洗、碱洗等成套设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大气。”王刚说。
垃圾转运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废水的处理。“生活垃圾都有一定的含水量,经过发酵后就会产生臭味,尤其是夏季气温高时,臭味产生得更快。”陈华说,解决垃圾废水问题,首先是要确保进入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垃圾车不漏水。
“这个转运中心配备的垃圾车,内部底板采用的是打孔设计,垃圾中的水会慢慢汇集在车的底部,同时我们在车尾采用了双闸门设计,并在底部安装了接水盘,可最大程度确保垃圾中的水不外溢到地面上。”王刚说,在负二楼垃圾压缩的地方,会有一个软管接口处,将垃圾车在转运过程中存储的水,以及压缩过程中产生的水,都接入到污水处理设备中,经反硝化、膜过滤后排入地下污水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不外流,就确保了臭味的消失。”
“地下”作业如何经受住载重考验?
虽然还没有正式投运,但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负一楼和负二楼,都已停放了数辆崭新的垃圾车。“这些可都是‘大家伙’,一辆车就重达31吨。”王刚说道。
这么重的车进进出出,地面能承受住吗?“如果用修普通停车场的思路来修,肯定不行。”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处理吨的垃圾压缩转运中心,面临着高承载的技术挑战,对垃圾站的结构柱和结构梁有很高的要求。
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内部(蒋君芳摄影)
高要求在于,如果增加结构柱的数量,会压缩转运中心的使用空间,导致原本就是大吨位的垃圾车频繁转弯,既不方便,也会降低运输效率;如果不增加或者减少结构柱,就意味着结构梁的跨度很大,要让大跨度的结构梁承受住巨大的压力,结构梁就要做粗壮,不仅自重较大易产生破裂,还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净空高度,降低空间利用效果。
“经过一系列思考,我们的设计团队决定将建桥的预应力梁技术运用到垃圾站中。”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这个技术相当于在结构梁的内部,加上适当数量的钢绞线,以此来提高结构梁的承受能力,“因为加了钢绞线,结构梁的承重能力大幅提升,梁的面积可以相应减少,自重也会降低一些。”
加多少钢绞线合适?这需要精密的数据计算。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团队反复进行数据核算后,最终通过建筑信息模印证了技术的可操作性,提升了地下空间距离,减少了柱子数量。
陈华告诉记者,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属于武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的一个部分。整个项目占地约3.27万平方米,除了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外,还包括一座日处理污水量吨的污水处理中心、污水检测和固体污染物检测室、数字化城管、数字化环卫作业、数字化综合调度等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武侯区垃圾中转处置能力,同时,其花园式、开放式的设计,能较大程度改变人们对传统垃圾站的认知。”
记者注意到,在距离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几栋崭新的建筑即将对外完整呈现。据介绍,这里是武侯区正在打造建设的数字健康产业园,园区将整合武侯环华西大健康产业优势、要素优势、集聚效应,聚焦数字健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解化、产业加速,致力于打造引领西部、领先全国的数字健康信创产业生态平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