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舌尖上的民族”,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山珍海味”那可是牵动了仅仅牵制住了吃货们的胃。提到山珍,不得不提蘑菇。每年的六到十月,都是蘑菇生长的旺季。各种各样的蘑菇都“浮”上地面,挑逗着大家的味蕾。然而,美味诱惑的背后也隐藏着极大的危险。因为有些蘑菇是有剧毒的!
6月29号一早,记者跟随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来到了那名患者采食野生菌的地方——贵阳市二桥转弯塘的云贵山山头公园,一起来看看这有毒的蘑菇究竟长啥样。
刚刚上山没多久,记者就在显眼处看到了数量不少的白色蘑菇。
贵州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应急处置科科长周亚娟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剧毒的蘑菇白毒鹅膏菌。白毒鹅膏菌含有的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
这两大类毒素中毒以潜伏期长为特点,毒素毒性强而且稳定。主要对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极为严重。患者多以肝功能衰竭致死。死亡率高达90%,甚至%。
其发病过程一般可分为5个时期:
①潜伏期可长达6-24(48)小时;
②胃肠炎期,即有胃肠症状表现;
③胃肠炎症状过后似恢复正常,为假愈期;
④在假愈期实为毒素破坏内脏器官开始为内脏损坏期;
⑤进入精神症状期后,往往会出现肝昏迷引起死亡。轻者可进入恢复期,一般10-20天后恢复正常。若及时判定为含此类毒素的菌中毒,应对患者尽快做好以保肝解毒为主的抢救治疗措施。
贵州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应急处置科科长周亚娟:“现在采蘑菇的时候大家往往是这样看的,认为色彩鲜艳的就是毒蘑菇。这个蘑菇就是一个白色的很普通的,但是它是有剧毒的,我们老百姓常说颜色鲜艳的蘑菇不能吃,这是一个误区,我们不能凭颜色判断蘑菇有没有毒。”
周亚娟说
大众对于毒蘑菇认识的误区还有很多
有些人就认为
干净地方长出的蘑菇就不会有毒
贵州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应急处置科科长周亚娟:“毒蘑菇它长在哪里,没有特别的区域的界定。这个同一座山上,可以长我们说的紫花菌,也可以长剧毒蘑菇,所以不能地区去判断这个蘑菇有没有毒。”
对有人认为把蘑菇和大蒜一起烹煮
通过大蒜颜色的改变
来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
周教授表示并不科学
贵州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应急处置科科长周亚娟:“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加大蒜煮毒蘑菇的这种方法。这是不可靠的,而且也没有科学依据。”
在野生蘑菇生长的旺盛期
每年都有不少人跋山涉水去山林里采捡蘑菇
但即使是有多年采食经验的人员
也很难分辨
哪些蘑菇是有毒的,哪些是无毒的
贵州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应急处置科科长周亚娟:有很多人去凭经验,捡蘑菇去路边卖,我建议大家也不要去买,因为他们判断蘑菇的方法也是不正确的,所以他们的蘑菇里会混进毒蘑菇。
近年来
很多人因为将鹅膏菌错认为无毒蘑菇
食用后导致中毒
周教授也向大家演示了鉴别这类有毒菌的方法
贵州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应急处置科科长周亚娟:我们告诫老百姓,这种有菌托的、有菌环菌盖的。这样的蘑菇最好不要采食,你一旦采食了就会发生严重的中毒甚至危害生命。
什么是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蘑菇有种。由于毒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非专业人员很难根据其形态来鉴别是否有毒。因此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因误采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发生。毒蘑菇的基本鉴别要点:长有“菌盖、菌环、菌托”的蘑菇多有毒,但无“菌盖、菌环、菌托”蘑菇也可能有毒。
因此: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绝对不要采食“戴帽(有菌盖)、系裙(有菌环)、穿鞋(有菌托)”的野生蘑菇!
鹅膏菌的形态特征图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分型
主要分为七种类型:
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敏性皮炎型。
何为“假愈期”?
在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中,患者进食毒蘑菇后0.5-30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者自觉康复。几天后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提示出现肝损害。在医学上“自觉康复”的这段时期称之为“假愈期”。“假愈期”常常会让患者、家属或大夫忽视了病情的严重性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常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特别提醒注意!
近几年来在我省引起中毒死亡的几种毒蘑菇
1
淡红鹅膏
中毒类型为急性肝损害型,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蘑菇。菌盖直径5-10cm,呈白色,中央常有钝凸并呈米色,平滑。菌柄长8-16cm,呈白色并有白色鳞片,上部生有白色菌环,基部生有白色近球状菌托。剧毒。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一般食用后6~24小时出现不适,如头昏、乏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出现1-2天“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黄疸、无尿等症状,严重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
秋盔孢伞
别名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也经常出现在锯木厂的木屑堆上。食用后中毒表现与毒鹅膏菌相似,属肝脏损害型,死亡率也极高。
3
亚稀褶红菇
中毒类型属于横纹肌溶解型。菌盖表面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菌盖直径6-12cm,成熟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菌柄粗短,一般5-9cm,浅灰色,内部松软。菌褶白色,受伤后易变红色。菌肉白色,受伤后易变红色而不再变黑色。剧毒,近年来在我省常有发生中毒事件,病死率极高。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它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老百姓都成为火炭菌,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他们区分开来。多在进食毒蘑菇15分钟至2小时发病,初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6-12小时后出现出血尿或血红蛋白尿、肌肉痉挛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剧增加等横纹肌溶解的症状,最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4
假淡红鹅膏
菌盖小型至中等,直径3~6.5(8)cm,白色,中央粉红色至肉红色,边缘无沟纹。菌褶白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窄。菌柄白色至污白色,被白色鳞片,基部近球状。菌环近顶生,白色。菌托浅杯状,白色。剧毒,可造成急性肝损害。
5
灰花纹鹅膏
灰色至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菌盖中等大小,直径5~9cm,表面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或斑纹。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褶离生,白色,较密;短菌褶近菌柄段渐变狭。菌柄长5~15cm,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鳞片,基部近球形,有菌托,白色。菌环顶生至近顶生,灰色,膜质。该菌与老百姓俗称的茅草菌、芝麻菌、伞把菇等蘑菇外观非常相似,从外观形态上很难辨识。剧毒!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常出现假愈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导致死亡的种类。
关于毒蘑菇鉴别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有毒蘑菇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和认识的,目前主要通过菌类专家根据毒蘑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但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也很难肉眼辨认,需要科学实验进行判定。毒蘑菇的民间鉴定方法一般都不靠谱!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的错误方法去辨别蘑菇的毒性,如煮蘑菇加大蒜、用银针扎、看蘑菇颜色、外形、生长地方、是否生虫等这些民间鉴定方法都无科学依据。
食用野生蘑菇的三个基本原则
及八个注意事项
(一)食用野生蘑菇的三个基本原则:
1、没有吃过的尽量不要吃;
2、不认识的尽量不要吃;
3、没有把握的尽量不要吃。
(二)食用野生蘑菇的八个注意事项:
1、不要随意采摘买卖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不吃过小的野生蘑菇,因为过于幼小特征不明显,无法识别。
3、不采食“头带帽,腰系裙,脚穿鞋”的蘑菇,因为很可能它是致死的鹅膏。
4、炒熟煮透后再吃,不要用急火快炒,应翻炒时间长点,使其更好地受热均匀,毒素会在高温作用下分解,最大程度上降低中毒几率。
5、每餐最好只食用一种野生菌,避免杂菌中毒的可能。
6、不要吃太多。有些野生蘑菇一次吃太多,即便不中毒也会出现全身无力、头昏等轻度不适等现象。
7、食菌不喝酒,喝酒不吃菌。食菌不宜喝酒,饮酒能促进或加速毒素吸收,加重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8、不给小孩老人吃。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较高。
吃前要把野生菌和菜成品拍个照,发个朋友圈。
发生野生毒蘑菇中毒时怎么办?
进食野生蘑菇后在数分钟到三天(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有其他不适,要高度怀疑野生毒蘑菇中毒,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治疗。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2、在等待救治时,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咽部,帮助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温开水毫升加蔗糖10克(约2小匙),细盐1.75克(约少半啤酒瓶盖),搅拌均匀。如果不具备以上容器条件,可以稍少于“娃哈哈”矿泉水瓶的水量为准,手抓一把糖,中指和拇指捏一点盐放在水中搅拌。尝一下,感受其咸度不重于人的眼泪即可。
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对神经精神型的中毒患者进行束缚,防止其伤人或自残甚至跳楼等举动。
3、保留毒蘑菇样品或把发朋友圈的进食蘑菇的照片提供给专业人员救治参考,这一点非常重要。
4、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记者:于海洋赵龙编辑:杨成雨
编校:孙志丹审发:石昌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