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光展锐CTO魏述然辞职,已获批准;
2.发力:紫光打造“数字中国”建设国家队;
3.台积电南京厂16纳米量产,比特大陆为首批客户;
4.总投资3.5万亿元,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半导体一览;
5.工信部:一季度我国生产集成电路同比增长15.2%;
6.打造国际一流平台中科院将建青岛EDA中心;
1.紫光展锐CTO魏述然辞职,已获批准;
集微网消息,紫光展锐CTO魏述然于近日辞职,并已获得紫光批准,据传本周将正式对外公布。
年12月,紫光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年7月,紫光集团以9.0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锐迪科微电子的收购。直到今年1月19日,紫光展锐旗下两家公司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简称RDA)才完成正式合并,原RDACEO魏述然升任紫光展锐CTO。
在完成合并后,紫光集团对集微网等媒体正式回复称,展讯与RDA的合并将逐步实现在发展战略、产品规划、行销组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整合后,在产品业务层面,展讯将继续聚焦于2G/3G/4G/5G移动通信基带芯片的自主研发与设计;锐迪科将致力于物联网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性的选择,实现对客户的长期承诺。年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三,并已成为全球前十的IC设计企业。
魏述然是原RDA共同创始人之一,自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任首席技术官,年以来任董事。魏述然拥有超过16年的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经验。共同创办公司前,至年,他在美国担任硅谷数模半导体公司副总裁。年至年,他任Marvell半导体公司集成电路设计经理。年至年,他在LSI公司(前身为LSILogic公司)担任综合电路设计工程师。魏述然拥有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明尼苏达州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2.发力:紫光打造“数字中国”建设国家队;
集微网4月25日报道(记者张轶群)作为一家重科技企业,“从芯到云”一直是紫光发展的主战略。年,紫光集团通过集成电路、存储、云网等板块等业务领域的深入推进,向更加夯实这一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队,紫光集团的从芯到云的战略,引领以及支撑着整个中国数字化技术的进步。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峰会上,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紫光集团集中展示了“从芯到云”的系列成果。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数字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从芯到云的核心技术产品支撑。紫光集团秉承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的企业创新驱动战略,将企业的发展重心与国家战略实现相结合;致力于为企业及互联网应用提供所需要的芯片、计算、网络、存储等核心技术,以及云计算解决方案及能力。希望通过聚合全产业链能力,积极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云:紫光云新华三协同出击
数字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政府正大力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此推动下,云计算与物联网快速发展。
从最早的紫光股份,到新华三、紫光西部数据,再到年初成立的紫光云数等,紫光集团很早便开始了在云领域的布局。
作为紫光集团云网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三已经在私有云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实践。目前,新华三的业务涉及19个省级政务云、13个国家部委政务云以及多个地市县的政务云,全国累计交付的云项目超过个,最近又承接了国家政务云建设,显示出其在私有云、政务云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在3月底举行的成都Navigate领航者峰会上,紫光集团又公布了“紫光云战略”,宣布投资亿元,进军公有云市场,以企业级市场为目标,重点发力城市云和行业云。
根据研究机构IDC的预测,到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收入预计达到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3%。尽管互联网用户是公有云的最大消费群体,但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制造业、金融、行业ISV、政府等企业级用户成为公有云增长新的驱动力。
紫光集团发力公有云,一方面原因在于,企业级的公有云领域拥有相较于消费级10倍的巨大市场体量,利润率在20%左右,是最有价值的云计算业务。另一方面也在于以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开始对企业级客户争夺,这实际上对新华三的业务构成了威胁。
“紫光云的成立,就是要奋起反击,保住地盘。”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于英涛看来,相较于互联网企业,在交付、服务、售后方面多采用线上的方式,而基于长期服务于企业客户的实践,无论是新华三还是紫光云,都具备典型的ToB基因,这在企业级云业务方面,提供了同BAT等展开错位竞争的优势。
紫光云的成立完善了紫光集团云业务的布局,面向公有云领域的紫光云以及私有云业务的新华三将形成相互协同支撑之势。于英涛表示,紫光云聚焦线下,而新华三的研发、销售、服务团队将是紫光云发展的保障。
从行业需求看,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形式,是未来云业务发展的主要形态。而紫光云+新华三的云战略,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混合云运作模式。紫光云战略的发布,意味着在芯片领域进行一系列动作之后,紫光集团开始在云领域进一步发力。
据于英涛透露,紫光集团公有云的产品会在今年的6月30号正式上线,今年年底,基本上会在全国完成紫光云的布局及整个云数据中心的建设。
于英涛表示:“紫光集团在企业级IT领域有着非常领先的市场地位,也在积极拓展云计算领域的全新布局。数字化对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紫光集团致力于推进‘从芯到云’的优势整合,通过对外提供全面的芯片创新产品与技术和云网体系建设与服务能力,助力社会治理、民生幸福和产业升级。”
存储:自主知识产权NAND芯片年内量产
近年来,紫光集团依托“从芯到云”的发展战略,投入巨资打造一条从存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存储产品模组器件以及控制器的研发、制造、封装、测试、销售和服务,再到存储系统的开发、制造、实施和服务的完整存储产业链条。
从目前紫光集团的产业架构看,紫光展锐(设计)、紫光国芯(IC、智能卡)、三大芯片制造基地(武汉、南京、成都)构成了紫光集团芯片端的主要产业布局。
目前,紫光集团正在筹划发起千亿大公司(紫光正在和重庆市政府、国家大基金发起紫光国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借此筹集亿元人民币,为后续发展做好资金准备。
此前,中国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储芯片生产能力,无论从市场还是信息安全的角度均受制于人。
位于武汉的长江存储正在实现这一领域的突破。作为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实施主体公司,长江存储由紫光集团、大基金、湖北和武汉地方国资共同组建。长江存储总投资超过亿美元,是紫光集团目前为止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也是紫光存储布局的重要拼图,长江存储全部建成达产后月产能30万片,年产值超过亿美元。围绕长江存储的系列存储工厂布局将是未来几年紫光集团最庞大的蓝图。
从紫光自身业务角度考虑,未来长江存储的产品可以与新华三、紫光展锐等产业板块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在更高的层面,以长江存储为代表的中国存储企业,更肩负着打造我国自主可控的世界级存储器产业基地,解决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的重任。
在此次“数字中国”峰会上,紫光集团重点展出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此前的4月11日,长江存储公司所负责建设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芯片生产机台正式进场安装,标志着国家存储器基地从厂房建设阶段进入量产准备阶段,中国首批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将于年内量产。该款芯片是我国目前在制造工艺上最接近国际高端水平的主流芯片,将有望使中国进入全球存储芯片第一梯队,有力提升“中国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同时,紫光存储于今年三月正式亮相,紫光存储定位存储产品模组器件以及控制器的研发、制造、封装、测试、销售和服务,扮演“从芯到云”连接者的重要角色。目前,紫光存储推出全系列高性能闪存模组部件产品,包括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