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秋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明天我们将迎来“处暑”节气,又到了大快朵颐新鲜上市的石榴的时光啦!
难怪有人言,吃石榴就是吞下一口秋天。
石榴是一种外观非常“可爱”的水果,圆润光滑,红火明媚,还时不时的就“笑开了花”,它内部的果实晶莹剔透,丰满多汁,甘甜可口,红如玛瑙、白似水晶,形色美艳,晋人潘岳在《安石榴赋》中写道:“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因此石榴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之物,同时也是秋季养生的“*金果”。
不过石榴有一个“特点”却让人又爱又恨——每一颗果实都要吐籽,吃起来实在是不痛快,好在近年软籽石榴的出现成为了人们更倾向的选择,普通石榴的成熟时间为9~10月,而软籽石榴成熟时间为8~9月,也就是说现在吃货们可以提前品尝到最早的一批新鲜软籽石榴啦!
但对于另一撮人来说,石榴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治愈系水果”和“解压系水果”,要一粒一粒轻剥慢吃才有灵*。
它其实还是一种“舶来品”,原产伊朗。公元前二世纪经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我国。宋代人用石榴果裂开内部的种子数量来占卜预知科考上榜的人数,久而久之,“榴石登科”一词流传开来,寓意金榜题名。明清时期,因中秋正是石榴上市季节,于是又有了“八月十五月儿圆,石榴月饼拜神仙”的民俗。
“九州奇果”,药食同源石榴性味甘、酸涩、温,《本草纲目》记载:“榴者,天浆也,止泻、化淤、清渴、祛火”,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石榴)其性微凉,能敛肝火,保合肺气,为治气虚不摄肺劳喘嗽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榴富含丰富的果糖、优质蛋白质、易吸收脂肪等,在为人体补充能量和热量同时不增加身体负担,其中更独有两大抗氧化成份:红石榴多酚和花青素,有助于人体消化、抗胃溃疡、软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多样功效。
收敛涩肠中医认为石榴果润燥兼收敛,具有止渴生津、涩肠止泻、止痢、固肾等功效。对于脾虚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者尤适。
生津止渴石榴属于浆果的一种,而浆果类水果水分含量非常丰富,石榴的水分含量平均可以达79.1%。中医一般认为石榴“主治咽喉燥渴”,多吃石榴有"御饥疗渴,解酲止醉"之功,若饮酒过度,适时吃些石榴,可以帮助解除酒醉的痛苦。
保护心血管石榴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抗胃溃疡、助消化、软化血管,降血脂、血糖和胆固醇等多种功能。
石榴汁是比红葡萄酒更好的护心饮料,有研究表明:如果每天饮用2-3盅石榴汁,连用两周固可将氧化过程减缓40%,并可减少己沉积的氧化胆固醇,即使停止使用,这种神奇的功效仍可持续一个月。
美容护肤石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这在新鲜水果中比较少见,据营养学分析,平均每克石榴的可食用部分中,总维生素E的含量可达4.91毫克。它在人体内可以发挥抗氧化作用,清除对细胞和组织有*害作用的自由基,从而起到延缓衰老和协助细胞及组织修复的作用。
减少焦虑石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的烟酸和维生素D有助于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可减轻人体疲劳,舒缓紧张心情。此外,石榴中丰富的锌、镁等微量元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电解质平衡,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膜的稳定性,有安神作用。
浑身是宝?吃剩下的石榴皮千万别扔石榴皮据《本草纲目》记载:“石榴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止带。”由于石榴皮具有涩肠止泻,止血,杀虫之功,对于久泻久利,大便出血者能起到很好的缓解效果。但要注意石榴皮收涩且石榴皮碱有*,不可过量使用,一般3~9克即可。泻痢初起者、邪气壅盛者忌服。
石榴叶石榴叶具有收敛止泻,解*杀虫之功效。治急性肠炎,水泻不止时,可取石榴树叶60g,生姜15g,食盐30g,炒黑。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另用葱白、大粒食盐各适量,放锅内炒热,布包敷于腹部。若不小心划伤,可以取适量石榴嫩芽叶揉搓至叶子变色,然后敷在小创口处,可以起到止血、消炎之功。
石榴花据苏颂《图经本草》记载:“石榴花可治心热吐血,外敷可治金疮出血。”在石榴开花的季节,如果恰好遇上鼻出血时,可取鲜石榴花适量,将其揉成小团,填塞鼻子,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怎样才能挑到成熟、新鲜的石榴呢?形状:外形不那么圆、有些许棱有角的石榴更好,有棱说明石榴已成熟,籽粒饱满,吃起来更甜。如果石榴很圆,捏起来很硬,则说明还没成熟。
开口:要选开口的石榴,不要选闭口的。购买石榴时,应注意观察石榴底部的裂口,成熟石榴的裂口会呈现出一朵“菊花”状。
表皮:要选饱满的石榴,不要选松弛的。表皮光亮、皮肉紧绷的是新鲜石榴。
温馨提示?普通人1天吃1个中等大小的石榴,老人和肠胃功能较差的人半个即可,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的人,以及肠胃功能较差、支气管哮喘患者更要少吃。
?中医上讲“一点石榴一点火“,如果患有便秘、急性盆腔炎、尿道炎、糖尿病、感冒、口腔溃疡等症,应当忌石榴。
?石榴含有生物碱、有机酸,食用过多不仅使人牙齿发酸,还有可能对牙齿珐琅质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吃石榴后一定要及时漱口或刷牙。
?石榴含糖分多,并有收敛作用,感冒及急性炎症、大便秘结者要慎食,糖尿病患者要禁食,儿童最好少吃石榴,否则容易引发痰证,并加重急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等症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