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观点──聚焦国内外产业大事件,汇聚中外名人专家观点,剖析行业发展动态,带你读懂未来趋势!
集微网消息,近日,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不断传出新进展。
不过外界围绕“东数西算”的诸多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比较空泛的愿景勾勒中,其中又夹杂着云计算“大厂”的品宣软文,在渲染乐观情绪的“热闹”过后,对个中的“门道”却少有触及,甚至颇多谬误。
事实上,东数西算浪潮下,外界最为津津乐道的CPU、存储等大品类,对于中国半导体企业而言,反而不如MCU、光模块、乃至电源管理等较小品类更有切入机会。
看到吃不到的“大芯片”市场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大体可用两个“75%”加以概括。
服务器成本,约占数据中心总投资成本的75%;CPU、GPU等大芯片和存储器成本,约占服务器成本的75%。
面对“东数西算”带来的数据中心市场增长空间,外界的第一反应自然是上述大品类的国产厂商将最为受益。
事实上,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数据中心市场“大玩家”近期服务器采购招标情况看,上述判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佐证,海光、鲲鹏芯服务器已经获得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份额。另据集微网了解,龙芯、飞腾等国产CPU,也同样有服务器厂商正在积极对接适配。此外,国内已有厂商发布基于长鑫DRAM的纯国产化DDR4服务器ECC内存模组,长江存储近期也正式发布了采用其NAND颗粒打造的PCIe4.0规格高端SSD产品,未来切入数据中心市场前景可期。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厂商及其产品,在经营稳定性、技术积累、客户资源、产品性能与成本等主要维度上,较海外巨头仍有较大差距,下游客户的规模化导入,往往具有超越经济逻辑之外的考虑,因此也不能对其比重有过高期待。
目前看,国产“大芯片”及存储产品,主要依托于两大“生态圈”的滋养。
其一,是行*机构及央企为主导的“信创”生态。
以信息产业安全可控为宗旨的“信创”规划,从基础硬件-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不同层面已形成国产替代的稳定生态圈,根据国内研究机构估计,其中底层硬件(服务器、整机、芯片)市场规模达到约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CPU\GPU\存储产品等大品类的国产厂商,有希望分到百亿量级的市场,足以支撑该类企业研发-产业化的正向循环。
其二,则是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主导的公有云生态。
据估计,中国最大的公有云厂商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每年在机房及服务器上的资本开支同样在数百亿元规模,对于这些运营着上百万台服务器的巨头而言,软硬件自主研发可以获得明显的规模经济,以及量身定做的业务匹配和敏捷迭代优势,因而这“四朵云”,乃至新近入局的字节跳动等企业,也无不积极推动着数据中心相关关键零部件的自研。以阿里云为例,这家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动去"IOE"(IBM\甲骨文\EMC)的企业,在大芯片研发上也极具代表性。
去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发布了其Arm架构通用处理器倚天,根据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搭载该款芯片的服务器能够降低10%的能耗,另据集微网了解,在交换机、光模块乃至直流交流电源转换单元上,阿里均有相应布局,其数据中心的PUE指标号称可以达到1.09,远低于目前国内1.3的平均水平。
(搭载倚天的阿里磐久服务器,集微网摄于云栖大会期间)
这两大生态圈,无疑是拉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国内大循环”的两匹“头马”,但对于大多数国内初创企业,特别是扎堆在AI加速芯片、DPU芯片等“大芯片”赛道的初创企业而言,想要“上车”却并不容易。
正如上文所述,信创生态的主导者是国资力量,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进入这一生态面临*府关系乃至股权架构等一系列较高壁垒,此外,信创产业当前仍然以成熟技术架构下,不同技术组件的国产替代,即“填补国内空白”为主要原则,对于AI芯片、DPU芯片等创新品类的接受度有限。
而在几大科技公司主导的公有云生态中,尽管巨头们对Arm架构CPU,乃至AI芯片、DPU芯片等品类接受度很高,乐于尝试新技术、新架构,甚至已成为引领数据中心工作负载形态演变、计算体系结构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但从亚马逊、谷歌、阿里等国内外公有云巨头的实践看,由于其极为雄厚的技术和财务资源,往往倾向于依靠内部研发和外延并购实现自身平台生态内的“自给自足”,导致相关创新产品的初创企业同样面临生态壁垒。国内不少AI初创企业从做算法到做芯片,再到做终端设备,内在原因往往并非光鲜亮丽的商业愿景,而是软硬件生态缺乏支撑的“不得已”。
“小芯片”也有大机会
在公众认知度、